“断亲”这个词最近频繁登上热搜。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再走亲戚,和七大姑八大姨之间的聊天内容成为网络吐槽的热门话题,甚至衍生出很多“反向调教亲戚”的搞笑段子。这样的情况真的普遍吗?这背后究竟折射出一种怎样的社会变化?这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被动选择,还是主动拥抱?“断亲”是否即将成为一种趋势?今晚22:45,一起来聊聊年轻人“断亲”背后的那些事儿。
年轻人“断亲”
“断”的究竟是什么?
【资料图】
亲缘关系,父辈们维护得“兢兢业业”,而当下的年轻人却似乎“避之不及”。研究表明,中国的年轻世代,特别是“00后”青年群体,已经越来越少与亲戚发生情感联系和日常交往。南京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执行院长、城市研究专家胡小武表示,“断亲”主要是指懒于、疏于、不屑于同二代以内的亲戚互动和交往。换言之,中国传统生活中的“亲不过三代”正在逐渐走向当代社会的“亲不过二代”。
在“断亲”相关的话题里,高赞的几条评论分别是“亲戚太八卦”、“亲戚来找你,一定是借钱”、“本就非‘亲’,何来断”。节目现场,“70后”、“80后”、“00后”三位不同代际的嘉宾代表也分享了各自与亲戚交往的“尴尬”经历。“00后”代表、城市文创工作者蔡逸辰表示,当下年轻人的“断亲”更多是因为隔代之间的沟通差异。心理学博士、科普作家魏知超认为,“断亲”这个词听起来很“刺激”,但本质上被“断”掉的并不是真正的“亲”,而是“不同”,例如不同的价值观等。
“断亲”背后
年轻人开始重组人际关系
“断亲”现象,是客观因素与主观因素的交融,也是被动选择和主动拥抱的共同作用。时代变迁之下,中国城市化进程加速演进,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度发展,个人经济状况越发自由独立,迁徙和流动成为常态,关于家族和家庭的观念也在不断更新。有些疏离,是这些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。但有些切断,更多是年轻人需要重新确立自己与他人的边界。“断”掉一部分亲缘关系的同时,他们也在建立新的人际规则,自行选择新的“亲人”,从而组成新的人际圈。
其实,“断亲”现象并不代表这届年轻人已经不再向往温馨、信任和团结这一类的情感。胡小武认为,人是社会性动物,社会属性最根本的一点是社群,因此人天然希望被爱。从心理学的视角出发,魏知超认为,人性的底层很难变化,底层需求“静水深流”,表层形式则“随波逐流”;实际上,人类的情感需求从未发生改变,只是满足需求的方式愈加丰富。不论是同学、同事间的现实交往,还是互联网技术带来的虚拟交往,都给予了亲缘以外新的情感出口,年轻人的社交模式也随之相应变化。
剪不断,理还乱
是不变的“乡愁”
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、社会学家刘汶蓉曾表示不支持“断亲”的行为但能够理解,因为青年群体处于生命历程的“反抗期”,自我主体意识逐渐增强,另一方面网络环境的抱团效应使得“断亲”现象在公众领域被放大了,青年和原生家庭的“断亲”是一种“只顾眼前”的回避行为,这样极端处理会导致青年人无法建立相对稳固的支持网络。作为一名长期在高校执教的老师,胡小武也表达了同样的担忧:一方面担心年轻人越来越不会交朋友,另一方面也忧虑年轻人的选择对于人口红利的冲击。
这代年轻人“断亲”之后,中国人的亲缘关系将会走向何处?过分强调“边界感”是否会导向另一种由交换主导的人际冷漠?这会让我们渊远流长的亲缘文化消散吗?作为一名“00后”,蔡逸辰相信“走出去就是为了更好地回来”,随着年轻人经历懵懂的少年时期和体味百态的中年时期,不同年龄层次对亲缘关系的理解和认知或许也会发生变化,亲缘唤醒未尝不可能。魏知超的观点也更为乐观,他认为真正羁绊的亲情是不会断的,而当下的年轻人也会创造出新的社会支持网络来适应“断亲”的变化。
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“乡愁”。不论是属于上一代人的乡音、乡味,还是属于这一代人共同记忆的BBS、弹幕,不变的永远是对爱与温暖的追求。今晚22:45,敬请锁定《来点财经范儿》!
解锁更多精彩视频↓↓
今晚22:45
《来点财经范儿》
读懂当下 看见未来
强势关注
关键词: